jrgerm

我的诗歌观之诗歌起源——群体智慧的淡出与精英的兴起

我们知道,诗歌是起源最早、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。(散文、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,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,靠口耳流传,可以不依赖文字。)早在人类文明的蒙昧时期,诗歌就是信仰与生活的载体(如宗教活动中用的歌辞和劳动活动中喊的号子)。

起初,诗与歌并不并称,据闻一多先生考证,“诗”与“志”原是同一个字,“志”上从“士”,下从“心”,表示停止在心上,实际就是记忆,即古代人类通过通俗易记的韵文的形式,对于生活经验的传递。文字产生以后,有了文字的帮助,不必再死记了,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“志”。志就是诗。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

歌,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,在语言产生之扣,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,情绪更加丰富,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。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,以满足需要。在文字产生之后,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,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。这时,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:一是音乐,二是歌词,音乐是抒情的,歌词即诗,是记事的。这就是说,诗配上音乐就是歌,不配音乐就是诗。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,歌就是诗,诗就是歌。

最早有记录的诗歌是《诗经》,在这个时代,诗歌是民间的,通俗的,贴近大众的,但据说孔子删削《诗》后,将原先三千余篇的《诗》删为现在的三百零五篇,在这个过程中,大量的民间艺术失传,许多直接接触民间生活的作品散佚(集中体现在孔子对待情诗的态度)。通过经孔子删削过的《诗》,我们可以看到,诗歌由原初的祭辞与民歌共存的状态逐渐向高层转换,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成为了高端阶级的专享(之后当然有民歌的存在,但一直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)

与《诗经》并称“风骚”的《离骚》里,我们可以看到群体智慧向个人智慧的一种转移,《诗经》是孔子整理的作品,即现在的“编撰”,而《离骚》则完全是屈原的原创。《离骚》的出现,我们可以看到诗歌 转型的一个倾向,即高端专有、言志或影射用。这在之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占据了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。

《离骚》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,几乎完全以言志为主。其中,民间元素占据诗歌的主体,它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,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,构成长篇,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。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,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,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。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,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,更加强了《离骚》的浪漫主义气韵。比、兴手法的运用,在《离骚》中是非常多见的,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,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,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。

从中我们可以看到,现代诗歌中的若干元素在《离骚》里已经初见雏形。浪漫主义想象、托物言志、意象的元素性创作(《诗经》里虽然也有意象的参与,但多是作为比或兴的手法,类似于《离骚》这样用意象来进行元素性创作几乎没有)、甚至于含蓄性和朦胧性。所以,在群体性智慧逐渐被精英取代的过程中,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:诗歌正在逐渐完善,并渐趋成熟。

评论
热度(1)

关注的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