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rgerm

我的诗歌观之田园诗宗—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

我只是在想,需要怎样的安贫乐道和心如止水才能写出那样的文字。“道狭草木长、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”

陶渊明。在晋宋,这样平和冲淡的句子并不被人所看好,甚至和当时的文重绮靡的主流文学思潮格格不入。直到他死后几十年,才第一次获得文学意义上的重视,梁朝太子萧统(编撰《昭明文选》的昭明太子)亲自为陶渊明编集、作序、作传。《陶渊明集》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,意义十分重大。萧统在《陶渊明集序》中,称赞“其文章不群,辞采精拔,跌宕昭彰,独超众类,抑扬爽朗,莫如之京”。

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在真正意义上获得重视,是在初唐,王维、孟浩然、卢照邻这些诗风冲淡的诗人对他推崇备至,并各自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得到了营养。到了宋代,对陶渊明的推崇到了一个高峰,由于宋代的社会气氛比起唐代有很大变化,诗歌的激情和浪漫精神开始减退,而转向对于理性意蕴的重视,陶渊明甚至获得了超越李杜的评价(欧阳修、王安石、苏东坡等),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诗“质而实绮,癯而实腴”,实在是精辟入里。

我们现在看陶渊明,会发现他的诗歌质朴秀美,意蕴无穷。如果说曹植的诗歌文辞华美,气象万千,那是在一个比较单薄的层面上绣出华丽的纹饰,或许与曹植的社会地位和他的政治野心有关,总是显出咄咄逼人的英气和少年俊雅。而读陶诗,我们会感到冲淡,感到简朴的文字下的无穷韵律,正是这如同香茗般冲淡而隽永厚重的回味,让陶诗变得立体起来。

我们看《归田园居(其一)》,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代表作:
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
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
据说这是陶渊明辞官之后隐居的作品,我们看出其中的喜悦,放在同时期来看(同时期东晋文士诗依旧继承了西晋时期“谈玄”的诗风,含蓄隐晦,多用景物描写+玄理的格式,直到陶渊明开了田园诗风之后,逐渐由谢灵运将山水诗风发扬光大),显得那么亲切和真实。“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”从这一句里,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真实的喜悦。而最后一句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”就已经把整首诗的情绪立体化了。

我们并不能把这样隽永的诗风视作是陶渊明的首创。在此之前,我们谈到阮籍和嵇康的诗,就已经可以看到这样洒脱的形态。可是,不容置疑的是陶渊明的诗是对阮、嵇诗歌的一种升华和发展。我们可以看出来,阮、嵇的诗歌往往离不开谈玄的成分,现实中的不满和抑郁往往会归结到玄学的层面,玄学来自庄子,提倡无为和随性,所以阮、嵇的诗歌都显得风流洒脱,狂放不羁。而这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士很少见的风格,陶渊明的诗往往带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厚重感、安定感,即使是最潇洒的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”里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,在悠然冲淡中,诗歌的灵魂是安定的,满足的,稳固的。毫无疑问,陶渊明受到了老庄的影响,但很明显,有另一种思想也同时影响着他,让他在随性和无为中安如泰山。

这种思想应该是儒学。虽然儒学在此时已经逐渐被玄学所取代,退出了它主流思想的地位,可是很明显,陶渊明受到了它有关济世报国、出世入世的思想影响。陶渊明的思想历程,分为几个阶段,少年时,陶渊明怀有兼济天下苍生的壮志,却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官场上处处不得志,这样的反差在他的心里造成了强烈的矛盾;到二十九岁,陶渊明仕任参军、祭酒、县令一类的小官,抱负太大而舞台太小,这让他的热情遭到了严重的打击;到了三十九岁,他终于看清,在那个时代,他的抱负无法得偿,才逐渐转向隐逸的思想。我们不能看过他清雅冲淡的田园诗,就认为这个人是个性在山水的潇洒隐士,我们更应该关注陶渊明豪情的一面,这一点,可以通过一首《咏荆卿》看出来:

燕丹善养士,志在报强嬴。招集百夫良,岁暮得荆卿。

君子死知己,提剑出燕京;素骥鸣广陌,慷慨送我行。

雄发指危冠,猛气充长缨。饮饯易水上,四座列群英。

渐离击悲筑,宋意唱高声。萧萧哀风逝,淡淡寒波生。

商音更流涕,羽奏壮士惊。心知去不归,且有后世名。

登车何时顾,飞盖入秦庭。凌厉越万里,逶迤过千城。

图穷事自至,豪主正怔营。惜哉剑术疏,奇功遂不成。

其人虽已没,千载有馀情。

正如朱熹所言,一个真正心属山林,隐逸自乐的人,是写不出这么豪壮的诗文的,(“陶渊明诗,人皆说是平淡,据某看他自豪放,但豪放得来不觉耳。其露出本相者,是《咏荆轲》一篇,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。”《朱子语类》)在那个时代,陶渊明坚守着这样的豪情,抱着诗歌,如同戈壁上坚忍的胡杨木,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,孤独而贫穷。

心怀济世报国,现实却无比残酷,不但报国无门,甚至生计困窘。面对这样的现状,自小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只能跌入到玄学和山林的逃避中,这逃避维持不了多久,因为在陶渊明隐逸不久之后,他的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”也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,陶渊明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寄居在一艘船山,靠朋友们的接济为生。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”,这其实是很凄凉的现实,陶渊明只能接着月光的浪漫,戚戚自嘲,这是一幅很悲凉的画面。

陶渊明在自然和诗歌间打开了一条通路,在生活的贫穷和精神的富足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解。在陶渊明笔下,即使是最普通的农家生活,也具备了一种安详和静谧的美。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,陶渊明用他的淡泊和坚忍逆流而上,创造了清淡典雅的田园诗,他的影响流传千年而不朽。少年时期他“猛志逸四海”,到老年时“猛志固常在”,他对理想的坚持让他远离了这个时代,投入到安贫乐道的诗歌王朝,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冷却,而熄灭自己的理想。正如鲁迅所说,“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‘静穆’,所以他伟大”。一个真正伟大的文人永远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人,他的笔下,他的肩上,往往有所托付。陶潜背负着他的理想国,在生存的缝隙间坚持,用他无声的诗句呐喊和抗议,用他隐逸的背影对立整个时代。这是一个部英雄的史诗,陶渊明本身,从头到脚,诗意盎然。

评论
热度(8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关注的博客